内容摘要:木牛流馬為三國時期的發明,用作運糧。近日網片展示,以榫卯結構重塑木牛流馬的麵貌。史書記載諸葛亮發明了木牛流馬。(神秘的地球uux.cn報道)史書記載三國時代蜀漢丞相諸葛亮曾發明“木牛流馬”,相傳可日行

木牛流馬為三國時期的發明,用作運糧。

近日網片展示,以榫卯結構重塑木牛流馬的麵貌。

史書記載諸葛亮發明了木牛流馬。
(神秘的地球uux.cn報道)史書記載三國時代蜀漢丞相諸葛亮曾發明“木牛流馬”,相傳可日行百裏,解決山道運糧難題,惟設計已然失傳。後世不斷有人嚐試複製,令此神奇發明重現人間,惟各界對“木牛流馬”的實際造型尚未有定論。近日有網上熱傳短片,以中國傳統木工的榫卯結構,重塑木牛流馬的麵貌。
該段網上短片詳細解構該設備的科創結構,片中所見,無論魯班鎖、孔明鎖還是木牛流馬,都是接合兩個或多個構件的的榫卯結構組裝,不用任何釘子連接,依然堅固非常。但木牛流馬的廬山真麵目,依然眾說紛紜。
《三國誌》記載諸葛亮先後三度使用木牛流馬,從陝西漢中勉縣的黃沙鎮出發,輾轉五百裏崎嶇的棧道,運糧抵達五丈原作戰前線;另亦詳細載錄了木牛流馬的製作方法:“木牛者方腹曲頭,一腳四足,頭入頷中,舌著於腹載多而行少,宜可大用,不可小使。”及至北宋及清代,亦有學者提到所謂木牛流馬,其實就是一種獨輪小車,小型者可供一人推動,承重480公斤;大型者須由4人所推,可承重600公斤。
後世有史家認為,“木牛”及“流馬”實為兩種運輸工具合成,“木牛”即為四輪車,取其不用牛馬也能行車之意;流馬則在“木牛”基礎上發明,原形為雙輪或獨輪車,本義取其獨輪轉動靈便,行動輕快如同疾馬。此外,木牛舌頭位置為車閘,工具內亦藏有齒輪,並運用了杠杆原理,用手壓動操作每一步。
有現代學者則利用物理學角度,研究木牛流馬的動力原理,認為當中的“木牛”,就相當於現代的引擎,外在采用所謂的“助力機構”、“飛輪機構”,內部運行就采用“齒輪機構”和“曲柄連杆機構”等原理;至於“流馬”就是裝載用的設備,相當於汽車的車廂。簡言之,當人推動木牛時,該裝置內的曲柄連杆會通過齒輪帶動飛輪,達到省力效果。